浙江省唯一招商引资服务网站 长三角地区招商投资项目交流中心
政企合力精准施策 为产能修复按下“加速键”
浙江招商引资网     发布时间:2020-04-27 20:36:00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浏览:2523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期间,强调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当下,全球经济寒潮仍在暗涌、发展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记者到省内多地采访调研发现,各方正共克时艰、共渡难关,尤其是过好产能恢复、企业经营、市场开拓、转型升级“四关”,把复工复产作为化危为机的实践考场,努力把复工复产的过程变成转型升级的过程。广大企业对政策和服务的获得感如何,还存在哪些主要困难?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经营状况如何,面临什么新情况新问题?本报今日起推出专栏《浙企闯“四关”》,敬请垂注。

159.jpg

永康中央仓储物流中心园内,智能分拣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宏伟供应链供图

  浙江在线4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 沈超 孟琳 周琳子 通讯员 解文雅 张天叶)生产线加班加点赶订单,销售人员线上线下抢市场,物流车络绎不绝运货物……浙江各地,发展的引擎正在加快转动起来。

  一手抓战“疫”,一手抓发展,是当前稳企业、稳经济必须打赢的硬仗。浙江地处长三角,经济外向度高。产能恢复情况如何,既关系全国发展大局,也关系全球产业链稳定。

  连日来,记者在宁波、温州、金华等多地了解到,元宵节后陆续复工以来,产业链上下游不同步、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大、小微园区复工难点多等问题凸显。围绕这些问题,政企合力精准施策,为产能修复按下“加速键”。

  复工复产后如何达产达效?

  打通供需点

  复苏产业链

  “不尽快复产,龙头企业就有失去市场的风险。”新海集团副总裁孙宁薇一度十分焦虑。

  这家位于慈溪的企业,以生产打火机、精密塑料制品和医疗器械为主,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2月14日,复工第一天,员工陆续到岗,公司手握数千万元订单,产能恢复率却不足50%。

  “供应链很长,卡壳的因素很多。”孙宁薇说,即使关闭部分生产线,储备物料也只够用20天,“供不上货,客户会取消订单。如果寻找新供应商,我们的供给成本有可能上升。”

  新海的境遇,折射出现代制造业的一个特征,产业链环环相扣,上下游企业命运相连。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运行。为此,产能修复,必须以产业链为中心,协同推进。

  2月中旬,慈溪迅速出台政策,明确由龙头企业连同配套中小企业同步备案,主管部门同步调查摸底、同步落实防控、同步实现复工。新海立即上报需同步复工的124家重点供应商。经多次协调,宁波富都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上游企业,提前两周通过审批,恢复生产。“目前,95%以上供应商正常运行,产能恢复率达100%。”孙宁薇说。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除上下游企业,还包括交通物流、金融供给等关键服务环节。采访中,一些企业向记者反映,破解关联企业同步复工难题后,材料、产品运输又遭遇“连锁”危机。

  “很多堵点,单靠企业不容易打通。”德清嘉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国祥告诉记者,他们主要以液压搬运平台车生产、出口为主,3月初,紧赶慢赶将800万元外贸订单的产品备好,没想到运输环节出了问题,进不了苏州、上海两地的仓储中转基地,对外有交货延期风险,对内面临产品积压困境。

  为打通产能修复“最后一公里”,德清成立物流畅通、金融支持、外贸出口等服务专班,进行跨区、跨市、跨省对接。嘉达机械公司与苏州、上海两地政府取得联系,办理了绿色通行证,产品顺利进入仓储基地,运抵洋山港。

  数据显示,截至3月中旬,德清781家规上工业企业、327家限上服务企业,员工到岗率99%以上,实现100%复工复产。浙江全省重点企业产业链基本打通,产能恢复率超过90%。

  “推动上下游协同复工,加强区域间产销对接,这一过程也是我们反思产业链安全,针对性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机遇。”王力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总监任川介绍,疫情期间,他们每对接一家供应商,就征得对方同意,同步纳入管理平台,如今已建立一条反应灵敏的产业链。

  以往,要采购蜂窝纸、卷钢等材料,都靠打电话、发邮件。现在,只要将金额、期限等数值设置好,平台就能将订单分发给合适的供应商,并实时监测生产进度,供应商也能根据交货日期、自身情况,选择“承接”或“分发”,让上下游企业对接更精准有效。

  同时,感受到锁具产业链修复中,智能主控板、电子芯片等核心部件缺失带来的困扰,永康正引导企业抓紧补短板,提升产业竞争力。

  “智能锁生产领域,永康五金件制造实力最强,控制件生产能力则落后于广东。”鉴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丰告诉记者,前不久,他们与行业龙头企业瑞典FPC公司达成合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攻克“卡脖子”技术,未来,他们生产的主控板不仅能供给本地企业,还能向广东企业供货。

  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孤岛”?

  精准施策

  创造更好产业生态

  评价全球抗疫进程时,学者郑永年指出,大国一旦动员起来,通过内部因素的不同组合,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中小国家则内部韧性较差,如果疫情持续,弱点就暴露出来。一旦外在环境变化,中小国家很容易成为孤岛。

  这段论述,之于企业同样如此。在台州黄岩区经信科技局局长方崇辉看来,中小企业本就存在经营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订单不稳定等难题,疫情防控持续一个月多后,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外贸订单流失等新挑战,“必须推出更精准有效的举措,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实现新的发展。”方崇辉说。

  位于黄岩城郊的滨海模塑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重汽、天马汽车等公司的塑料配件供应商。公司负责人牟能杰告诉记者,2月底,公司赶制一批产品发给客户,但按照结算模式,货款在下一批产品送达时才能收到。而当时,他们长期合作的纸箱厂、配套厂尚未复产,滨海临时找到新供应商,结清200余万元物料款项后,公司出现资金缺口,影响了下一步生产计划。

  关键时刻扶一把,中小企业才能“动起来”。在驻企党建指导员柯卫凌协调下,滨海申请成功180余万元税款延期缴纳。此外,当地还协调银行上门服务,启动贷款快速审批通道,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据统计,第一季度,滨海公司的产值较往年同期提升20%。

  过去,从模具到门锁,从小家电到纺织,浙江每家中小企业都有独具特色的产品,通过组合、连接,逐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但疫情之下,专业分工带来的“单一性”,让中小企业产能修复难上加难。

  “没有市场,恢复产能也无济于事。”浙江意博高科技术有限公司消费类事业部副总经理陈小龙说,他们生产的智能交通、家居照明控制产品,一个主攻基建市场,一个主攻外贸出口。但2月以来,国内基建项目建设放缓,国外疫情形势严峻,2000余万元订单受到影响。

  为此,当地迅速对接各乡镇、村社,让企业参与智能生态城、智慧小镇、五四村“数字村庄”建设等工程项目。目前,意博公司已拿下近百万元订单。

  “这些订单,也只能暂时缓解企业压力。”德清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好不容易修复产能,又面临“无订单可做”“无活可干”的困境,“必须在优化产能上再下功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发展迅速,不少转型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表现抢眼。支持这些企业发展壮大,既是我省优化产能的现实需求,也是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关键举措。

  走进位于兰溪的浙江奇锦纺织有限公司验布车间,只见30多台验布机一字排开,工人熟练地完成套膜、封口等工序,十分忙碌。公司董事长陆英说,2月20日复工复产以来,他们一直满负荷生产,订单已排到6月。

  销售“逆势上扬”,得益于智能化改造与差异化发展策略。去年6月,被列入兰溪首批“纺织行业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后,奇锦纺织对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等进行全方位改造,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疫情期间,借着政企合作专班分赴全国招员工的契机,他们研究消费需求,提升产品设计能力,深耕棉、麻、毛、丝等高端面料市场,制造内容、制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如今,他们不仅没有丢失老客户,反而增加了10余家意向客户。

  大变局中,困难与机遇同在,克服困难就能再上新台阶,这是辩证法,也是浙江企业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小微企业如何“活下来”并“活得好”?

  搭好平台

  让“末梢神经”有韧性有潜力

  跨越产能修复关,中小微企业不容忽视,对浙江而言更是如此。2019年底,全省共有小微企业222.4万家,占企业总数的87.7%。

  这些企业“个头”虽小,但数量众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是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基础。但同时,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一笔贷款、一张订单,都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

  2月下旬开始,客户一催再催,乐清市新城南表面处理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三豹却一筹莫展,企业复工要备案,员工返岗要证明,货物运输要通行证……产能修复,过完一关还有一关。

  “乐清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复工复产迫在眉睫,但防疫经验、物资不足等现实问题也摆在面前。”乐清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3月以来,他们将小微园区、特色小镇、“双创”基地等作为推进小微企业产能修复的“主阵地”,统一制定管理方案,提供“备案制+负面清单+承诺制+现场服务”,加速盘活经济生态链上的“末梢神经”。

  一周后,黄三豹拿到了企业员工所需的100份返岗证明,公司所在的乐清环保产业园也收到统一复工备案,26家小微企业实现复工复产。“有了这些服务,我们只管安心生产就行。”黄三豹说,眼下,他们已迎来80多名员工,产能恢复近90%。

  用电数据,是观察产能修复进度的一个窗口。截至4月7日,温州全市用电量1.2228亿千瓦时,超越历史同期,相比2月23日该市企业复工第一天时的用电量,增长2.4倍。

  复工复产不是简单恢复原样,对于浙江来说,这也是推进小微企业提质升级、重塑区域内分工合作体系、转换新旧动能的最好时机。

  工业大市永康,有五金机械类小微企业近万家。2018年开始,这些企业逐步向小微园汇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但不可否认,企业单打独斗、园区缺少联动、产品同质竞争现象仍然明显。

  “线下销售受阻,不少企业把电子商务当做‘突围’方式,由此启发了改革思路。”宏伟供应链集团董事长吕宏伟说,疫情期间,永康协调制造类、电商类、物流类等园区运营方、小微企业代表,解决仓储、物流等产能修复中的共性难题,同时理顺彼此关系,形成产业共同体。

  永康中央仓储物流中心园内,智能分拣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园区正在对仓储、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未来,通过数据分析、信息共享,可以引导小微企业实现定制化生产、差异化发展。”吕宏伟说。

  截至目前,永康8个省级认定的小微园,复工率和员工返岗率均为100%。在建小微园12个,另有1个园区土地正挂牌出让,2个园区完成部分地块出让,10个园区挂牌准备中。

  产能修复,不能仅着眼于破解眼前的难关,还需谋长远。尤其是当下,浙江正处于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关键时刻,作为经济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更应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制造层次。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地方正以产能修复为契机,加快建设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科创中心等,着力提升平台能级,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在黄岩,依托省级模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小微企业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加快推进。台州暾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方翀告诉记者,2月中旬以来,为帮助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他们在黄岩区经信科技局组织下,与哈工大、西安交大等团队联合,对区域内企业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开展设备检修等服务。

  借此机会,台州精英模业公司将原本需要8名工人的塑料杯包装线,替换为全自动生产线,不仅产能快速恢复至90%,还节约了人工成本。不少企业看到新方向,暾盛公司的订单比往年增加不少。

  在产能修复中补齐短板、化危为机、转型升级,已成为浙江企业的共识与行动。

  记者手记:化危为机

  沈超 沈晶晶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境外疫情仍在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巧妙化解危机,并从危机中找寻机遇,是考验政府和企业勇气与智慧的必答题。

  化危为机,首先要变压力为动力。当供应链受阻、订单减少、资金紧张成为企业产能修复路上的障碍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慈溪通过大企业引领、上下游联动、产业链协同,把时间节点抢回来,永康以产能修复为契机,提升门业产业链水平,带动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乐清、德清等地千方百计精准施策,打通堵点,搭建平台,闯关夺隘的步子不断提速。

  化危为机,要善于从危机中发现机会,赢得发展主动权。尽管疫情对一些传统产业造成了冲击,但是智能制造、医疗健康、高端消费等领域依然展现出旺盛的发展潜力。黄岩、兰溪等地从中小微企业中发掘有潜力的部分,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创新资源,以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对冲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化危为机,还需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趋势。当前,一些企业面临资金、成本、市场等多重压力,难免信心受挫。危即是机,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从危机中找到机会。静下心来,这何尝不是契机。至少能迫使人们冷静下来,理清楚什么该做、什么该放弃,把泡沫挤掉,把浮肿消掉,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征程。

  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希望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能从危机中崛起,在危机中展现创造力,汇聚起更加磅礴的时代力量。


扫一扫
关注浙江招商网

招商引资

投资浙江

企业融资

新三板上市

公司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