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唯一招商引资服务网站 长三角地区招商投资项目交流中心
义乌建市场30年 “义行天下”筑造“世界超市”
浙江招商引资网     发布时间:2012-12-12 16:23:15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浏览:6076

  第五代市场国际商贸城楼子荣摄

  2005年9月,联合国难民署义乌采购信息中心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联合国难民署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采购信息中心

  2012年10月,拥有市场内近7万商铺的网上商铺“义乌购”正式上线

  2010年5月11日,浙江省首家本外币兑换公司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开业。

  义乌小商品从这里开始飘洋过海。去年小商品出口57万标箱。傅东升摄

  1982年8月25日,义乌正式宣布稠城小商品市场于9月5日开放。市场从北门街移至湖清门,人称第一代市场。黄昌根提供

  1984年12月6日拍的位于新马路太祖田畈的第二代市场,建成投入使用。楼子荣提供

  1990年,第三代市场位于城中路,1986年开业后进行了二次扩建。楼子荣摄

  1994年10月28日拍的第四代市场。位于篁园路,分二期建设。楼子荣摄

  1995年11月的宾王市场。楼子荣摄

  短短30年间,义乌从浙江义乌到中国义乌再到世界义乌。一场世界杯比赛,能使义乌的一个“呜呜祖拉”小喇叭赚得盆满钵满,一个圣诞老人常常使义乌发生抢货柜现象,世界局势稳定与否很快就在义乌出口升与降中得到反应。义乌在世界地图上看起来还是那么不起眼,但她已成为全球小商品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30年的跨度放在历史长河看,实在不算长,但义乌奇迹让人感慨万千。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回探义乌在科学发展中的嬗变,让人更坚信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义乌就是科学发展的好样本。

  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义乌实施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认真去研究义乌市场,我们就会发现,30年来,义乌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贸易方式,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量身定制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海关、商检、税务、工商、人民币外汇管理等等监管服务政策,让这个贸易方式‘这双脚’能够有一双的合适的‘鞋’,让她走更舒服、更远。义乌因为有市场,才有她的独特个性,我们将坚持‘兴商建市’战略不动摇,下一步还要做进口和转口的政策研究,通过改革试点,在更高的层次上来推进义乌的城市功能完善和大平台的建设。”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说。

  “义乌的竞争力表面上看是市场,实际上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它30年来所形成的一种配套服务体系。”义乌市场是个奇迹,而这奇迹源自这里的地方执政者尊重个体的首创精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30年来一直担当着市场繁荣规则的设计者和守望者的角色。这里,无中能生有,莫名有其妙,搞活了管得住,繁荣了能规范,整个市场洋溢着生机活力。这里政府无为有为之间,让一个个“义商”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而30年来,由无数个体的奇迹汇聚成为了洋洋大观的义乌奇迹——“义行天下”筑“世界超市”。

  拨浪鼓“摇”出行业巨头

  “咚咚,咚咚!”听到这拨浪鼓声,上了年纪的人就会被唤出这样一段记忆:有一群义乌人,在阖家团聚的春节时,他们却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出县跨省,为了生计,去做“鸡毛换糖”的小生意。

  20世纪70年代的义乌,是浙中默默无闻的贫困小县。地少人多,资源贫乏,让这里的人很早就形成了经商的习惯,“鸡毛换糖”是义乌货郎们主要的谋生手段,后来渐渐延伸到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一旦打破了“禁锢”,有着“走四方”经商传统的大批货郎成了义乌市场最初的经营主体。

  寓意丁志民、丁尔民、丁军民三兄弟齐心协力的“三鼎”集团,目前是一家国际化的大型民营企业,是全球最大的织带生产企业。2011年5月9日,旗下“华鼎锦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我国锦纶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谈起公司的发展历程,丁志民感慨万千:“是义乌市场成就了我们,市场练就我们敏捷的反应速度,市场培育我们包容的特质,市场让我们有追求卓越的无穷动力。”

  如今已跨入不惑之年的丁志民三兄弟,书写他们不凡人生篇章的就是义乌市场。从挑起货郎担子,走南闯北去“鸡毛换糖”起步。到1982年,丁氏三兄弟成为义乌湖清门第一代市场经商者之一。再到1994年8月响应政府号召“引商转工”,创办了义乌环球制带有限公司,从一台旧染色机,20余名工人开始起步。1999年8月,丁志民三兄弟来到义乌经济开发区,创办浙江三鼎织造有限公司。随着义乌市场的越来越红火,“三鼎”事业也越来越大,是义乌连续多年的工业企业产值第一、浙江省民营企业百强之一、世界纺织行业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市场成就了丁志民他们,“三鼎”织造也成了市场的一部分。像丁志民这样,由货郎担起家发展成为目前全国乃至世界行业巨头的义乌企业家有一大串:周晓光、宗谷音、翁荣弟、楼仲平、陶海弟、李兴林……他们成了行业的“大王”、“冠军”、“一哥”、“一姐”;新光饰品、梦娜袜业、浪莎袜业、双童吸管、伟海拉链、贝克曼服装……一个个享誉海内外的义乌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他们正自信地走在“小商品,中国创造”的路上……

  30年来纵横天下的草根浙商印证出“四千精神”:走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如此,诞生出浙商奇迹。

  联托运“载”来中国“无水港”

  1993年8月18日,新疆商贸城隆重开业。义乌分市场有1400多个摊位、392间营业房和213间地下仓库,占了整个市场的一半。每天,新疆商贸城从火车站托运处收到的发自义乌的货物就多达120至150吨。义乌联托运行业,打通了义乌市场与中国大西北城市之间的“血脉”。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义乌的联托运行业并非如此“火热”,相反,颇有些“卧薪尝胆”的意味。用联托运老板滕永伟的话形容就是:“最早只有公路运输,这条路不光难走,还有很多不安全因素,而且保险业也不健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无货可运。”

  滕永伟经营上海线路。他说,当时他为了“拉客”,就到“上海—义乌”的客车上发传单做宣传。特别是那些背很多包的“大客户”,滕永伟常常掏钱请他们吃饭,保证客人第二天到上海的时候,货也能及时到达上海城隍庙小商品市场。

  开着小货车,往西安去、往常熟去、往东北去、到喀什去、往成都去,哪里人口聚集,哪里有市场,义乌联托运行业就往哪里延伸。她就像一根根血管,以攻城拔寨的驻点分布,造就了义乌市场的人气与财气。

  1999年,起家于国内联托运的方炳法开始涉足国际货代。当年,义乌红楼宾馆住着数百位中东客商,他们在义乌市场采购的货物,差不多都是经过方炳法的货代公司运出国门。

  现在,方炳法将义乌物流模式复制到外国,在刚果(金)建立了一支由40辆一汽解放大卡组成的车队。

  如今,义乌有国内货运代理和国际货运代理经营户各1200多家,核准异地备案集装箱运输公司195家,义乌的公路货运直达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21个城市;开通铁路行包专列6趟,全国20多个铁路大站在义乌设立中转托运站;驻义乌经营的航空货代有100多家;在义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的国际知名船务公司有中国海运、中远,法国达飞、美国总统轮船、万海、太平等18家;市内短驳运输体系完善,运输网点遍布城乡,全市小件快运网络覆盖面达77%。

  由此,义乌形成了直接拥有公运、铁运、空运和借助上海、宁波的海运等对外运输方式的发达物流体系。

  “立足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未来5年,义乌还将建设内陆口岸场站、小商品国内物流中心、小商品出口监管中心、综合物流保税区等12个重大物流项目。”义乌市物流办负责人说。

  外来商人挣出人生第一桶金

  闻“金”而动,对于嗅觉灵敏的商人来说,义乌市场是块宝地,因为它开启了“中国自由贸易”之门。

  “1986年,我20岁,来到义乌收购鸡毛半成品,再加工成鸡毛掸子出售到宁波土特产公司。”义乌市宁波商会会长周建强说。由于经常往来义乌、宁波两地,他发现一个“秘密”——“在义乌做生意,不用怕罚款,因为义乌是允许做生意的!”“而且不管什么货,只要拿到义乌就能马上销出去。”

  商机,让周建强把根扎在了义乌,他不仅娶了义乌媳妇、在国际商贸城有经营小家电的摊位,还在义乌市中心购置了价值4万元/平方米的高档住宅。周建强说,以前爱往义乌跑,是因为义乌不查税、不扣货、不罚款。如今,我们不愿离开义乌,是因为在义乌只要安心做生意就行,与生意相关的各项配套都很完善。目前,在义经商的宁波人有两三万之多。

  “义乌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这是义乌带给义乌潮汕商会秘书长陈见新的亲身体会。1983年,陈见新在义乌场站当兵,到了1992年转业时,他选择留义乌创业。起初,他在篁园市场租了1平方米左右的摊位。

  “当时卖什么我都没有想好,就是看着这个市场里热闹得很,肯定有我一席之地。”骨子里充满了潮汕人敢闯的精神,陈见新回到汕头向亲朋好友借钱,谁知,钱没借到,却借到了几箱文胸,忐忑间把文胸刚摆上摊位,不到一个上午就被一抢而空。

  从一开始只有两个厂愿借货,到后来成为百家文胸厂的代理商,从身无分文创业,到1996年左右成为义乌文胸行业的“大佬”,陈见新用了不到5年时间。“那个时候,每天营业额有几十万多元,都是用编织袋装钱的,收摊的时候,银行固定两个人到我这里帮忙数钱。”

  陈见新认为,义乌市场的神奇在于城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他说,自己在义乌经商这么多年,他和朋友从来没遇到义乌人欺负外地人的事情。这一看法得到了义乌温州商会会长姜永忠的认同。他说,义乌是创造奇迹的地方,义乌人是敞开胸怀欢迎和接纳他们这些外来经商者的,目前,在义乌的温州人数超过10万。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发源于温州的诸如纽扣市场、皮具市场、印刷品市场等,跟着经营者们一起“移民”到了义乌的重要原因。

  老外融入“联合国社区”

  华灯初上,伊朗人哈米戴上“红袖标”,拿着手电筒,开始在义乌市鸡鸣山社区内夜巡。“社区治安好不好,关系到‘国际声誉’嘞。”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范甲盛说。

  翻开鸡鸣山社区的外国人登记本,记录在册的国家有埃及、巴基斯坦、美国、韩国、印度、约旦,是个货真价实的“联合国社区”。

  据统计,常驻义乌的外商超过1.3万人。2011年入境义乌外商达到44.4万人次,同比增长5.1%,签发外国人签证和许可数量占全省的36.2%,超过杭州、宁波两地总和。

  “我在义乌已经5年了,是我的朋友带我来的。”埃及人卡瑞姆·海恩(音译)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说,他一到义乌,朋友就领着他去了国际商贸城,一眼望不到头的商铺令他惊讶得“合不拢嘴”。随后,他加入了朋友的外贸公司担任业务部经理。

  “在这里生活很方便”,让卡瑞姆·海恩萌发了留在义乌“淘金”的念头。白天,卡瑞姆·海恩忙着去市场进货,夜晚,他就到义乌的异国风情街的埃及餐厅,一边听着耳熟能详的阿拉伯歌曲,一边吃着家乡饭,很是惬意。签证快到期了,他就到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出入境管理局办事窗口办理,很是方便。

  在义乌实施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大背景下,义乌市委市政府不断优化服务,为在义乌工作生活的老外们提供“居家”般的温馨服务。已启用的国际贸易服务中心,集涉外政务服务、涉外生活资讯服务、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整合了公安、人力社保、商务、外侨、工商、民航等7个部门的98项涉外服务事项,为驻义乌外商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务。

  说起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卡瑞姆·海恩频频点头表示自己也知道。特别是义乌工商部门创新推出“代表机构和外资经营主体并存的双轨制”,让他一些在代表机构“打工”的外国朋友,摇身一变成为具备合法经营主体的“大老板”。而且由身份转换带来的居留、就业和经营等手续问题,只要去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一个地方就能办好。

  义乌市现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余家代表机构、397家外资企业,以及1000多家外资合伙企业。

  网商织出“世界超市”

  今年6月,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班被称作“淘宝班”的30位学生毕业,有的开着凯迪拉克离校,有的年收入近百万的,100%都创业成功。

  而这一切都源自义乌实体市场。义乌市实体市场为网商提供了海量的商品信息,极大地降低了库存成本。外地网商纷纷涌入义乌,实体市场作为电子商务货源供应地的地位初步确立,与电子商务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虚拟与实体市场的互动效应已清晰显现。全国75%的日用百货类网货直接间接来自义乌。

  今年“双十一”一个商家造出的喙头节日,竟使义乌在11月11日和12日两天,单日快递量先后突破80万票和100万票,接连刷新了我国县级市单日快递量的最高纪录。义乌已成为与“北上广”比肩而立的我国重要的电子商务城市。

  在义乌,电子商务兴起,工商学院里的90后“淘宝”学生功不可没。学生创业成功故事不胫而走时,义乌本地的实体商人也纷纷投身电子商务,以青岩刘村为代表的“淘宝村”就是其中之一。村民+学生,电子商务的奇迹就此书写。

  最热闹的时候是2010年,一下子涌现了2000多家网店,其中开始出现亿元销售额的卖家,还有一批千万销售额的大卖家。对于青岩刘村网商的成长,有人形容:“骑着自行车进来,开着小车出去。”

  马樟良就是被带动的青岩刘村民之一,他在义乌商贸城有自己的4个铺位,实体店面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在去年,他把自己租出去的房屋全部收回来,发展电子商务。

  义乌汇奇思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强,1979年生,安徽六安人,2005年起,在义乌从3万元起步,目前是义乌十佳网商、全国“百强网商”。华强说,在义乌做网商真是如鱼得水,但他也有着发展中的苦恼——储仓跟不上扩张速度,小搬家10多次,大搬家3次,眼瞅着1.5万多平方米仓储又不够用了,需要3万平方米的仓储才行。

  今年10月,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被“搬”上网络,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旗下的网站——“义乌购”隆重登场。义乌小商品城7万家商铺同步上网,这“打包”上网的方式,将使义乌网商批量增加。

  当有些网络人士频频发出“无形市场”是义乌实体市场的杀手时,义乌又一次以事实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无形市场”是义乌“实体市场”的翅膀。

  义乌现有各类混批网站200多家,大多年销售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全市淘宝卖家超过6万家,其中活跃商家数量超过1.7万家,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链不断细化拉长。目前义乌注册登记的规模快递公司134家。全市从事产品拍摄的网店摄影师已达上千人。

  让实体、无形两个市场“比翼齐飞”,一直是义乌市委市政府推动市场转型升级的发力点。目前已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打造“一都两中心”(小商品电子商务之都、全球网货采购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的发展目标和“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在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群中,初步规划620亩建设国际电子商务城,在园区建成前发挥标准厂房等作用分批集聚电子商务企业。在国际商贸城五区五楼10万平方米电子商务专区已投入使用。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三十而立,义乌市场正如才俊男儿英气勃发。义乌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动力,坚持市场规模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拓展发展新空间,探索发展新业态,打造多产业联动、多业态融合的市场群,全力以赴建设“商贸特区”和“市场新区”。

  数读市场

  1.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也称“马路市场”。1982年8月,义乌正式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当时在湖清门街道两旁用木制和水泥板架成长列当摊位,摊位700个,市场露天经营,以零售为主,也可以批量销售,被称为第一代小商品市场。之后市场不断扩大,从湖清门延伸至新马路,到1983年摊位增至1050个。

  2.第二代小商品市场

  也称“草帽市场”。1984年,湖清门的摊位已满足不了群众进场经营的需求,县政府于是投入57万元,在新马路北端太祖田畈建成占地1.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1800个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由于第二代市场架设了钢架玻璃瓦棚顶,故被称为“草帽市场”。1985年市场摊位增至2847个,虽场地已饱和,但要求进场的企业和个体经商者仍日益增多。

  3.第三代小商品市场

  1985年11月,为满足群众进场设摊的需求,在稠城镇朝阳村征地4.4万平方米,动工兴建第三代小商品市场,1986年9月26日开业。1988年,在市场东北角新建针织市场。1989年下半年,扩建篁园路小百货市场。经多次扩建,至1990年底,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已形成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摊位突破1万个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首次名列全国十大专业批发市场榜首。

  4.第四代小商品市场

  1990年初,市委市政府研究筹建第四代小商品市场,一期工程于1991年1月10日动工兴建,1992年投入使用,为两层室内商场式结构。1992年8月3日,国家工商局下文批准将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1994年10月,二期投入使用;1995年11月,宾王市场开业。至此市场经营面积增加到近5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达3.2万个。

  5.义乌国际商贸城

  2001年10月,义乌国际商贸城(福田市场)一期工程动工,2002年10月举行开业典礼,义乌市场由传统集散型向现代化国际化飞跃。经过5易其址、10次扩建,义乌市场经营总面积约470万平方米、商位7万余个、商品170多万种。市场成交额连续20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成为国际性日用消费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6.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2011年6月23日,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管委会挂牌成立。作为浙江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将突出义乌商贸服务业特色,示范引领全省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其功能定位是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核心区、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区、浙江商贸服务业发展引领区和金衢丽产业带小商品制造研发创新区。


扫一扫
关注浙江招商网

招商引资

投资浙江

企业融资

新三板上市

公司注册